朱惠慈 老師
成大中文系畢業 曾任嘉義協同中學教師 現任《校園》雜誌主編
校園福音團契資深輔導 國民健康局、各縣市衛生局、各級學校兩性教育、
親職教育講師 、Good TV愛家節目來賓
成大中文系畢業 曾任嘉義協同中學教師 現任《校園》雜誌主編
校園福音團契資深輔導 國民健康局、各縣市衛生局、各級學校兩性教育、
親職教育講師 、Good TV愛家節目來賓

1957年的台灣還是農業社會,寬闊的馬路不多,擁有私人汽車的少之又少;計程車還未出現,公共汽車之外,一般民眾依賴的就是三輪車了。

創刊號啼聲宏亮,25開本、厚達64頁,1200本一星期之內就告罄,隨後加印了一千冊。主編是校園團契第一位全職同工查逸錕,出版宗旨是:「提供大專基督徒一個作見證的園地,同時也藉著文字給學生一些真理和服事上的教導。」
人手不足加上經費有限,創刊的前三卷共出版九期,於三卷二期出刊(1960年4月)後停刊,停刊期間曾出版折疊式的福音副刊兩期。 1961年12月,

「學生刊物」的形象延續到1966年。當年三月號雜誌刊出蘇恩佩寄自美國的文章〈不平衡的現象〉,為系列文章之首篇。同年夏秋之交,蘇恩佩抵台,開始參與學生工作;一年之後加入雜誌編輯行列,與林靜芝共事。
1967年蘇恩佩開始連載〈基督教神學思想簡介〉,並翻譯賈艾梅的名著《若》,逐期刊登。當年九月號頭兩篇文章〈歷史家筆下的基督〉、〈廉價的恩典〉均出自蘇氏之手;〈廉價〉一文精簡有力地介紹了德國神學家潘霍華的生平和重要思想。

這一期雜誌標誌著《校園團契》這份刊物一個重要的轉變:從「學生刊物」轉型為「基督徒知識份子的刊物」。
轉型期間,台大哲學系講師陳鼓應在商務印書館的《出版月刊》上發表〈星座中的獨裁者〉、〈約伯——最早的存在主義者〉等評論《聖經》的文章。之後又在創刊不久的《大學雜誌》上刊登〈自我中心主義者〉、〈猶大的煩惱〉等文。
於1969年3月起改名為《校園》的這份雜誌,為回應陳氏偏頗的評論,乃開設專欄〈舊約研究〉,邀請唐佑之牧師執筆。
1970年夏天,蘇文峰接任主編,除延續原有風格,並大幅著重大專學生的生活層面,成立寫作組,引進學生作者。在1973年10月《宇宙光》創刊之前,《校園》在青壯基督徒中的讀者佔有率極高,也可能是歷年訂戶最多的一段時期。
1976年劉昭瀛出任主編,朝製作「專輯」、「本期主題」的方向開拓,並積極籌備改為「月刊」,以扣緊時代和社會的脈動;1977年7月起,《校園》開始每月出刊。
這段期間曾探討靈異現象,推出專輯(1977.4),日後仍經常有讀者查詢,引為參考資料。其他如「聖靈.靈恩」專輯等均帶給讀者深刻印象。
1978年9月,吳鯤生接替為主編,初期仍延續原有風格;次年起,擴大回應、對話的範圍至教會以外的層面。1979年5月號一篇〈祭祖問題筆記〉,在東南亞出現英譯本;6月號專輯〈教堂的門為誰開?〉帶給一些年輕牧者靈感,如高雄小港教會在八○年代以「清心園」對外相稱,使教會成功地成為當地居民的活動中心。

1982年6月,劉良淑開始承擔編務。此時《校園》已改版為菊八開大型版本,每期亦設有主題。1984年4月號專輯為「貼近苦難的胸膛」,探討香港教會、基督徒與1997,除以雜誌呈現外,並製作幻燈片,巡迴南北放映,引起不小的迴響。

最近十餘年的《校園》,著重思想上的反省、觀念上的辨明,有時予人「難以親近」的感覺。過去這幾年,已在文章比例上略作調整,原有的特

《校園》雜誌這份刊物不僅在過去四十餘年,按時分糧給散居各地的讀者,帶來思想與觀念上的探討;更大的意義尚有兩項:其一,成為華文作者寫作的園地,儲備了一批編、寫、譯的文字專才;其二,促成日後校園團契更大規模的出版工作。
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